茯苓丸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3 年) 《幼幼新书》
传统知识-方剂 白茯苓五分 黄连一两 阿胶( 炒) 三分
小儿久新泻利,不问冷热。
TKRC Z01A/D212017002(三角叶黄连) / Z01A/D212017006(云南黄连) / Z01A/D212017001(黄连) /
IPC A61K36/718(黄连属(黄连)) /


相关项
  •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功能主治: 小儿久新泻利,不问冷热。

  • 用法用量: 上为末,以烧粟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
    二十丸,粟米饮送下。


相似方剂
万全茯苓散 三味黄连汤 茱连丸 蓝叶汤 香连断下丸 黄连汤
阿胶汤 水火既济丸 太平丸 真阿胶丸 黄连阿胶丸 既济丸
戊己丸 竹茹丸 黄连芜荑丸 阿胶散 阿胶饮 阿胶丸
木香散 黄连散 二色丸 吴茱萸汤 阿胶丸 救命延年丸
黑牛散 点眼膏 黄连茯苓丸 乌梅黄连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茯苓丸,《幼幼新书》,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C0EA42D3219345FDA46D9741AB2FCA22
logo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